找到相关内容643篇,用时131毫秒. ·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
  • 密教纲要 二

    融通于他人。而助他人之往生也亦然。岂但念佛而已哉。世间出世间之一切事业。宁有不依他人之助力而能成功者乎。新罗之元晓法师赞叹此真理曰。虽无他作之理。而有缘起难思之力。佛寄恩于此之真理。而此更说为众生...密教纲要 二(日本大僧正丰山大学长权田雷斧着/中华潮安圆五居士王弘愿(原名师愈)译)其申释说法之教主为加持身者。则以说法之意为利益众生。然证本地之位。唯明了。非机所及。说法又何用乎。但以本有之...

    王弘愿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5/07263680098.html
  • 佛学问答--持 戒

    持 戒问:受戒者万一犯戒之时,要用什么办法?(庄庆贤) 答:向得戒师或法师,发露忏悔,哀求重为宜。 问:谈恋爱是否算邪淫?(杨德荣) 答:未订婚者,专对一人,以礼貌求偶,而不及乱,世法所许,不曰...人,即等与佛同体一分,故喻如入佛位。凡是佛徒,应以戒为师,已受戒者,方称真佛弟子。 问:晚已五戒,唯第一戒不杀生可否食三净肉?曾顶礼三宝尊前能持不杀生,但食三净肉实环境所不许,盖时机缘未成熟,未敢...

    佚名

    |论坛精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6/07013382690.html
  • 堪萨师公著作《遍益明镜》之4

    ,孕妇饮酸酵,此人一日中,罪种极无量,当来必,种种诸损害。若不住学处,而持善逝幢,于其刹那间,失色住俗家,有貌无学处,此人为一切,世间所不爱,皆共诃讥嫌。譬如良材木,而常生枝节,其人徒貌久,极增...谁先请作屏教?”请为屏教阿阇梨者当答:“我比丘某甲。”再以羯磨委以屏教阿阇梨责,由屏教师将受戒者引至屏处,讯问有无障难,问毕后请求僧众听许,然后唤受戒者入内,令顶礼僧众三拜回归列。此后是启白现前...

    堪萨师公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6/02482483181.html
  • 谈心说识(四):生命的根源

    静坐者,其身每天沈浸在香岚中,身自然而然周身充满檀香的气息。小孩子常随母亲去寺院拜佛或听一些因果报应的故事,看忠臣节烈报国等戏剧……等,长大成人后此影响而不敢随便造恶,怕遭报应。而长久居住在盗者中...与众不同的地方。谚云:“近朱者亦”,常清净佛理熏习,人格自然高雅。   西方某个国家的大会堂,有两幅壁画,流传著一个启人深省的事。   有一年为庆祝圣诞,请一位有名的西洋画一幅圣婴诞生在...

    释依昱

    |唯识|谈心说识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article/2009/06/12480083354.html
  • 死的次第与识的灭尽

    ,沉入水底(下到地狱),不管你作什么法,念什么咒,若无诚心悔过,仰赖三宝的皈依救拔之力,是不可能出来的。   在[杂阿含1227经]佛说:“一切众生类,有命终归死! 各随业所趣,善恶果。恶...恶,不造福業,不修善行,不能先造,可畏之时,所归依处,比如有人,将欲死时,思愿逃避,入善舍宅,以救护,如是之事,都不可得,是故今当身修善行,意口亦然,若三业善,临終之时,即是舍宅,可逃避处。”  ...

    法增比丘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6/05373585057.html
  • 社会和谐与宗教承担

    果报还”的强调,但是,照道教的“承负说”,情况却不是“自作自受”,而是“他作我”。对于行为和责任关系的这样一种错位的处置,咋看起来,显得很荒唐,但是在古代中国却是有其存在的历史必然性的。因为,...要构建德治社会,就需要加强道德伦理建设。道德伦理建设自然包括两个方面:一方面是世俗道德伦理建设,另一方面是宗教道德伦理建设。世俗道德伦理建设的重要性不待言,但是,宗教道德伦理建设的重要性也是不容忽视...

    段德智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6/07040885334.html
  • 了“生”脱“死”的佛学智慧

    其福。”《大宝积经·人胎藏会》也有偈云:“假使干百劫,所作业不亡,因缘合遇时,果报还。”②正所谓:“不是不报,时候未到”。人们大可不必因好人受难、坏人得福而不平于心,甚或胡作非为。众生今世所... 从人的生命而言,乃是“四大”、“五蕴”和合而成。“蕴”也作“阴”,《阿毗达磨俱舍论》卷一云:“诸有为法和合聚义是蕴义。”故“蕴”即是“积聚”的意思。佛教认为,有情众生是由色、、想、行、识五种因素...

    邓庆平

    |五明研究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7/13491987039.html
  • 研律指南──印顺法师对《律藏》集成的探究

    可分为三阶段:   第一阶段是:具足、布萨、安居、恣、皮革、医药、衣、迦絺那衣等八法;以迦絺那衣为末的八法是上座系所共认的。此中,“具足”为出家而成为僧伽成员的仪式;“布萨”为半月一次的诵戒;“安居”为一年一度的三月定住;安居结束要“恣”,然后“迦絺那衣”;这五法为佛教内的宗教大典。而“衣”、“药”、“皮革”则为日常生活中,有关僧伽及个人的重要事项。   第二阶段集出的是“俱舍弥”、...

    清德法师

    |五明研究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8/11343889830.html
  • 论师的业力观

    亡,果报还”——业力随身的问题,努力寻找出路的痕迹,同时,也表显了佛教不舍一切众生的宽容与期盼!由此,深深感受到佛教给予众生的宽广空间,感受到佛法的业感缘起论,带来了无限的光明与希望!这也是笔者特...、顺次生(来生)受业、顺后次生(次来生)受业,以及顺不定业等。不过,可确定的是:“所作业不亡,果报还”,有情造下的业因,将来必当感得果报。那么,由有情前生业力所引而化生的有情体中有,必有业缘随缚...

    悟殷法师

    |五明研究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8/11350389878.html
  • 论师的圣果观(下)

    ”(大正24.94上),这是最一般的说法。但是何以断尽烦恼,不受后有的阿罗汉,也如一般有情,犹受故业?《大毗婆沙论》卷一二五,有二则阿罗汉犹受故业的事缘[注26]。有部律典,亦多处说到证得阿罗汉...无漏心解脱、慧解脱,现法自知作证具足住:我生已尽,梵行已立,所作已作,自知不受后有”(大正2.10下)。然而何以烦恼已尽,已舍罪福,自知不受后有的阿罗汉,还会故业报?又如何使其增长福业?复次,十二...

    悟殷法师

    |五明研究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8/11350489879.html